联系信息/contact us
央广网赤峰6月23日消息(记者郭淼,通讯员朱西龙、韩永刚、牛榮健)中国中铁一局赤峰铁路公司承担着赤(峰)大(板)白(音华)铁路和锦(州)赤(峰)铁路六百余公里的煤炭等货物运输;扎根内蒙古赤峰市十多年以来,充分的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聘用劳动力用工上始终立足助力当地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先后聘用当地员工423人,达到公司总人数741人的三分之二。
“我现在非常满足,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每年能挣十来万元,单位的同事都很照顾,而且就在自己家门口干活,这就是我想象的小康生活。”陈占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十年前的他,还是一个以务农及打零工为生、收入不稳定。“那时候风吹日晒是家常便饭,工作辛苦不说,收入还不稳定,再加上父亲脑溢血治疗和女儿的降生,一家五口人的生计全靠我自己,生活真是捉襟见肘!”回想起那段往事,陈占学感叹不已。
“公司成立之初就既要落实央企的社会责任,又要立足属地化发展,铁路沿线村庄较多,我们通过前期走访调查了解到,村子里剩余青壮年劳动力较多,公司内又有线路工、桥隧工、维修工的岗位适合这些村民,便逐个村子发放招聘信息,介绍岗位工作内容和薪资待遇情况,很快就有许多当地村民纷纷前来报名应聘。”中国中铁一局赤峰铁路公司党委副书记、经理何兴福告诉记者。
针对当地务工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方面技术知识匮乏的特点,企业注重扶志扶智,开展了有明确的目的性、实效性的业务培训,让这些务工人员较快掌握了工作技能,而陈占学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进入公司后,陈占学一边勤奋工作,一边钻研业务知识,很快成为检修车间的技术标兵,并多次攻克专业方面技术难题,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认可。2019年陈占学被推选为中国中铁一局集团“先进生产者”,并转录成为了正式职工,收入也比之前翻了一番,每月达到了万元左右。
和陈占学一样通过招聘来的村民曹庆丰,今年43岁,是赤峰市松山区红庙子镇西水地村人,之前一家人仅靠种地为生,还要供孩子上学,生活条件并不富裕。进入公司后,通过公司有明确的目的性的业务培训,熟练掌握了相关工作技能,快速成长为业务骨干,并连续五年在单位的技术大比武活动中荣获“技术状元”称号,目前在该公司玉皇工区担任班组长。
“特别感谢公司对我的帮助,我现在工作很规律,下班的时候还能下地干点活。除了每个月有四千多元的固定工资收入外,家里种的玉米等成熟后也有一部分收入,算起来收入可不少呢。”曹庆丰一边检查铁路几何尺寸,一边笑着和记者说。提起未来的日子,曹庆丰说:“等孩子毕业找到工作后,我也买台小轿车,等工作不忙的时候,带上媳妇出去旅旅游,感受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中国中铁一局赤峰铁路公司党委书记郑连发和记者说:“2019年7月,习考察赤峰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们作为驻地中央企业,积极做出响应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号召,履行社会责任,以提供就业岗位为突破口,主动参与地方脱贫攻坚战。像陈占学、曹庆丰这样在我们单位工作的沿线村民还有包括回族、满族、蒙古族等四百多人”。
在全国防疫期间,中国中铁一局集团赤峰铁路公司党委既按政府要求抓防疫常态化控制,又及时复工复产,践行中央“六保六稳”决策部暑,增加了当地用工64人。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安全风险管控等措施,已经累计实现安全生产3950天,通过开展“五亮五比五创”主题实践活动和“抗疫情、保增长、大干100天”劳动竞赛等举措,截止6月23日,实现年度货物运输量363万吨,累计货物运输量9196万吨。
在抓党建活动中,党委以党员先锋号列车为引领,充分的发挥34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保垒作用,促使党员在急难险重工作中“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繁忙的运输生产现场党员干部战风雪、斗严寒、冒酷暑、顶风雨。
赤大白和锦赤铁路沿线冬季漫长、风雪肆虐,行车安全形势严峻的真实的情况,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加大添乘检查力度、加密跟班作业频次、包保机车文化状态,紧盯安全生产关键环节,适时利用微信群开展安全风险隐患“随手拍”活动,累计发现并处理各类问题1200余件。
技术改革中党员干部以身带动,大力推进实施技术改革和QC成果研究工作。2019年,中国中铁一局赤峰铁路公司配属的东风8B型内燃机车临修率由攻关前0.85件/10万公里降低到0.26件/10万公里,机车稳固性得以有效提升,顺利实现全年零“机故”的重大突破。
中国中铁一局赤峰铁路公司扎根内蒙古赤峰市十多年以来,充分的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聘用劳动力用工上始终立足助力当地贫困家庭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