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萬畝國際糧食增產減損演示區(以下簡稱“演示區”),90后新農人洪超緊握方向盤、輕踩腳踏板,收割機將一排排玉米“吞”入其间,收割、脫粒、除雜一氣呵成。
洪超在大學讀的是農業相關專業,现在負責办理演示區300多畝土地。見記者走近,他撿起一顆玉米粒說道:“瞧,多飽滿,本年畝產能超850公斤。收成好,因為我有幾樣寶。”
病虫害是田間办理的一大難題,洪超卻說:“我才不怕嘞。”底氣來自手機上的農情監測應用。洪超告訴記者,防虫最緊要的時候,手機上一收到病虫害預警信息,他就马上啟動無人機飛防作業,進行病虫害防治。
及時准確的預警信息來自演示區裡一座座才智農情監測站。站內的害虫網絡測控儀利用光電技術誘虫、殺虫,及時拍攝圖片上傳演示區才智農業大數據中心,由農技人員實時剖析。一旦發現短時間內某類虫口數量添加,办理渠道榜首時間通過農情監測應用向農戶推送病虫害預警﹔而智能孢子捕捉儀能夠及時捕捉病原孢子,幫助農戶防治鏽病。
手機屏幕上,才智農情監測站傳來的信息內容豐富。“不僅有溫度、濕度、風速等氣象信息,還有土壤濕度、含氧量、葉面溫濕度等數據。這些信息特有用。”洪超舉例說,本年6月,玉米播種期降水較同期偏少,氣候干旱,農情監測系統與自動灌溉系統相連,隻要土壤水分傳感器獲得的數據低於16%,農情監測系統觸發預警,灌溉系統自動啟動噴灌,為農田保墒。
裝在地上、埋在地下、“穿”在作物上,演示區500多台(套)各類監測設備將信息實時同享給農戶。隻需打開手機應用,各類數據一覽無遺,農田情況盡在把握。
想讓田管的效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糧食,把握秋收主動權,就要估計收獲時間,提早聯系農機。“過去預測靠經驗,現在靠科技。”洪超邊說邊撥動搖杆,盯緊屏幕,多光譜無人機騰空而起,掃過大片農田。
“我給玉米地做一次CT。”洪超解釋,無人機飛行時能實時監測作物生長狀態,進而生成作物養分圖。“深紅色代表對應地塊的養分含量缺乏,需求及時追肥,而淺黃色的地塊标明作物老练,能够進行收獲。”據此,洪超得以准確剖析玉米長勢,推算出收獲高峰期,提早調度好兩台收割機。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