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缅甸领导人敏昂莱参加缅华侨界在仰光杜温纳体育馆举办的新春庆祝活动时,感谢中国对缅和平稳定发展的坚定支持。他强调,中国是缅甸永远的朋友,缅方格外的重视对华关系,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对中缅印度洋主通道、中缅开放合作核心区德宏州来说,尤其如此。
大家都说“谈到中缅关系就想得到德宏,谈到滇缅关系就离不开德宏”。作为云南省对缅口岸(通道)数量最多、特殊经济功能区种类最齐全、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合作领域最广的边境州市,德宏是中缅经济走廊的起点,中缅旗舰项目及重大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的主要承载地、链接点,对缅贸易额常年占滇缅贸易额的三分之二左右,占中缅贸易额的四分之一以上,创造了“全国边贸看云南、云南边贸看德宏”的鲜明效应,堪称“边贸之王”。
抗疫三年,为“外防输入”付出巨大努力和牺牲,特别是2021年反复多次封城,对德宏的产业造成了特别大的影响,打断了高增长发展态势。
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后,对缅贸易“黑天鹅”频发,特别是2024年,中缅、滇缅贸易额直线下滑,跌幅远超抗疫三年时期。
种种坏因影响,德宏经济总量自2019年跃上500亿元台阶以后,至2023年长达五年原地踏步,2024年外贸进出口创下新低。
显然,和平统一的缅甸符合中缅两国的利益。外交部长王毅指出,中国是缅甸最大的邻国,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希望缅甸恢复稳定、实现发展。
乐观来看,缅甸迎来了“大乱大治”的契机,有望在“大治”之后出现新的繁荣景象,德宏也将重返巅峰,上演“王者归来”的逆袭。
当然,“跳起摸高”能摸多高,既看速度和力量,也要看脚下的土壤有多坚实,德宏准备好了吗?
德宏,取傣语意为“怒江下游的地方”,是全国30个、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
这里是云南省国土面积最小、陆路距离省会昆明最远的州市,边境线公里,占云南省全部边境线%,占中缅国境线%。
这里沿边但从不“边缘”,在区位、通道、开放、资源和文化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走出了一条从“内陆边陲、发展末梢”到“沿边特区、开放前沿”的路子。
历史上,德宏是西汉张骞西域凿空之旅发现的“蜀身毒道”必经之地,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是贝叶经里的“勐卯古国”,司马迁笔下的“滇越乘象国”,马可·波罗游记中的“金齿国”;徐霞客在这里找寻“马鹿所栖者”,王小波在这里萌发创作的冲动;传唱大江南北的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月光下的凤尾竹》诞生在德宏、唱的就是德宏。
这里战略地位突出,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重要陆路通道、“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点、中国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中缅输油气管道入境第一站,口岸综合流量长期位居云南第一、全国沿边陆路口岸前列……正在加快建设中国东中部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一带一路”重要国际陆港、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门户枢纽。
这里区位独特。全州5个县市,有4个处在边境线上,拥有畹町、瑞丽、芒市机场、章凤、盈江5个国家口岸和20条贸易通道,有24个乡镇、600多个村组与缅甸掸邦、克钦邦相连;从瑞丽口岸出境约1000公里,即可直达仰光港、皎漂港、吉大港等印度洋港口;从章凤口岸出境仅92公里就到达缅甸“黄金水道”伊洛瓦底江上的八莫新康港,顺江而下可到达仰光港,运输时间比传统海运平均节省58%、运输费用平均节省42%,是我国进入印度洋最便捷最安全的陆水联运通道。
这里交通便捷。已建成龙瑞、瑞陇、腾陇3条高速公路,2020年实现县县通高速;芒梁高速分段通车,州内“1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320国道直通姐告,与缅甸的木姐-曼德勒公路和“史迪威”公路相连;芒市国际机场开通21条国内国际航线,平均每天起降航班不低于60架次。
这里是中国小粒咖啡、坚果、核桃、优质大米、蔗糖、茶叶的重要生产基地;这里是“中国冬季鲜食玉米之乡”,每天约有100吨鲜食玉米发往全国各地;这里有傣族孔雀宴、景颇族绿叶宴、阿昌族过手米线等一系列特色美食,被网友称为“云南美食的天花板”。
这里地处中国五大长寿带之一的“芒市—勐海—景洪长寿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花开四季、果结终年,风光秀美、生态宜居,民族团结进步,边关风情浓郁,生物多样丰富,热区资源富集,奇石美玉荟萃,有“一寨两国”“中华榕树王”“东方珠宝城”“孔雀之乡”“葫芦丝之乡”“中国最美乡村”等美景美名,被首届小红书文旅发展大会授予“解压天花板”称号。
云南省委书记王宁连续两年将德宏作为新年首次调研的目的地。他强调,要逐步激发干事创业劲头,让德宏发展更快、老百姓生活更好。
让德宏发展更快、老百姓生活更好,关键是壮大“三大经济”,用好用足面向缅甸开放发展的“稀缺资源”。
1956年,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后从畹町回国,在德宏参加了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开启了中缅胞波友谊新篇章。
早在1952年,畹町就获批成为首批国家一类口岸,探索开展边境小额贸易。改革开放初期,德宏全境开放为“边境贸易区”,率先在全国开展以大规模边贸为主的对外贸易,成为中国沿边开放战略的最早发端地之一。
多年来,国家和全省持续加大对德宏沿边开放的支持力度,相继在德宏设立了瑞丽和畹町边境经济合作区、姐告边境贸易区、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瑞丽沿边产业园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成为中国沿边地区拥有各类特殊经济功能区最齐全的州市。
说到人气,大通道存在“人聚财聚,人散财散”的历史规律,没有人气,一切都谈不上。这也是怎么回事艾芜《南行记》中只看到山连大山,把德宏视为荒凉落后、偏僻遥远之地的原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德宏的边民互市贸易非常活跃,每天光临市场的顾客达万人。瑞丽、畹町、芒市、盈江、章凤等,从名不见经传的地名成为热门话题,“到瑞丽去”“到姐告去”成为人类的目光指向。
1992年,国务院决定瑞丽为我国沿边开放城市,实行沿海地区一些开放政策。当时有一个关于干部考察的顺口溜说,高级干部,漂洋过海;中层干部,深圳珠海,一般干部,瑞丽畹町……德宏人气更进一步,成为“新潮”“前沿”的代名词,全国报刊关于“德宏模式”“瑞丽模式”的讨论连篇累牍。
由于德宏北、西、南三面与缅甸接壤,大家都喜欢把当地5县市称为“外五县”,这就让德宏与西双版纳形成有趣的对比——很长一段时间,西双版纳都是人们想象中的神秘异域,是电视剧《孽债》里魂牵梦绕的美丽情事;而德宏成了老一辈云南人怀旧青少年时光时,时常挂在嘴边的外五县。
当时很多人并不羡慕北上广,反而觉得外五县是那么的魔幻,那么的遥不可及,哪怕能去其中一个县也会倍觉满足。
外五县记载着云南边贸崭露头角、艰难开拓、走向辉煌的历史。1995年2月,时任外经贸部部长说:“我这次看了你们的西双版纳和德宏,特别是德宏,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边贸。应该发挥地缘优势,作好边贸这篇文章。”这就是“真正边贸”一句的由来。
当然,人气是双向的。多年来,德宏州创办了全国唯一的缅文报《胞波》,成功与缅甸轮流举办多届中缅胞波狂欢节、中缅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打造了跨喜马拉雅发展论坛、中缅智库高端论坛等区域性国际交流交往活动品牌,在缅甸内比都、仰光、曼德勒、密支那、腊戌、八莫设立6个驻外商务代表处,与缅甸商务部、农牧灌溉部、旅游部等多个部委及掸邦等毗邻地区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和诸多合作机制,形成跨境农业、跨境旅游、跨境劳务合作、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等10多项合作共识。
当前,德宏还在进一步聚人气——以“美丽德宏、生态休闲”为突破口,打好美食德宏、生态绿色、边境旅游“三张牌”,重塑“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德宏”金字招牌。2024年以来,全州新增接待床位1.5万张,为打造“旅居德宏”奠定坚实基础。
既然先手优势如此明显,人气如此充沛,志向如此高远——很多当地干部向深圳看齐,提出努力建设像深圳一样的国际化城市,把瑞丽、姐告打造成“云南的深圳”……为何未竟全功呢?
首先容易想到的是通道建设的滞后。相比中老铁路11年建成通车,大瑞铁路已经修了16年,仍未全线月建成通车,保山至瑞丽段预计2028年底建成通车——即便如期建成通车,也只是完成了中缅国际铁路境内段。
缺乏“大进大出”的铁路大通道相当“致命”——2019年,德宏与西双版纳的经济总量差距只有55亿元,到2024年,差距扩大到281亿元。
长期以来,瑞丽80%的进口货物销往省外,80%的出口商品来自云南省外,当地人自嘲为“吃过桥米线”。
姐告边境贸易区作为实行“境内关外”特殊管理模式和优惠政策的贸易特区,理应按照沿海经济特区“来料加工、两头在外”模式,做强跨境贸易和进口商品落地加工产业,但云南四周的国家经济落后,可以是原料来源,但没有消费能力成为产品进口地。
德宏一直在寻找破局点,从瑞丽汽车、瑞丽摩托、瑞丽电视、瑞丽手机、瑞丽航空、瑞丽珠宝、瑞丽红木这一系列“瑞丽制造”品牌的打造,能够准确的看出,费尽了移山心力,但效果并不明显。
其实德宏可以打的“牌”很多,“境内关外”、综合保税、市场采购贸易试点、边民互市、替代种植返销、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境人力资源合作……都是稀缺资源。
怎么用好用足这些稀缺资源,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关键是找准比较优势,用好自己所长,以“长杠杆”有效撬动经济增长。
2017年,德宏引进了雅戈尔(瑞丽)服装产业园,把外向型纺织服装产业作为重点,吸引国内轻纺、服装加工类企业布局落子,发展“德宏服装制造”。
我国纺织业规模占比已超全球一半,这个万亿级产业,劳动密集程度高、对外依存度较大。
这个产业既传统又新兴,是东部沿海省份的强项——现代轻工纺织是广东省重点打造的八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之一,纺织服装产业是浙江省重点打造的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之一;纺织鞋服产业是福建传统优势产业,也是首个规模超万亿元的产业,其中纺织服装业营收约占全国14%,位列第三。
德宏把这个产业作为撬动经济发展的“长杠杆”,体现了云南壮大“三大经济”的思路。
德宏温暖湿润的天气特征情况,适合种植桑树,桑蚕种养产量更高。还可以依托中缅印度洋主通道,带动境内外共同种植,原料来源广泛、稳定。
更显著的是劳动力优势——州内有青壮年劳动力53.5万人,每年有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约3万名。在德宏常年有5万缅籍务工人员。中缅跨境劳务合作优势显著、空间巨大。
这个“优势显著、空间巨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德宏长期对缅开放发展积累出来的“稀缺资源”。
比如2023年9月,瑞丽—缅甸木姐口岸重启缅籍人员“蓝本”入境,“蓝本”是缅籍人员在中国的临时身份证,简称TBP,有效期是6晚7天。
不少媒体纷纷以“好消息”、“重磅”开篇,表示中断三年之久的“蓝本”恢复使用,对计划去瑞丽经商、务工的缅籍人员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2024年元旦后,辽宁丹东、吉林延边等地的服装企业受困于近年来朝鲜工人新增不足且自然流失加快,为保障后续生产和运营,开始赴德宏进行考察,随后启动投资设厂。极短时间内,德宏服装产业转移被引爆,吸引了江苏、福建、湖北等服装企业跟进,成为全国产业链关注的焦点。
“外籍人员入境务工为云南带来的人口红利,具有较强延续性,抢抓这一波红利,有可能成为企业未来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这是转移企业给出的一致评断。
2024年11月18日起,中国驻缅甸使馆向符合标准要求的缅甸商务人员及配偶、子女审发最长5年多次,最长停留期为180天的“澜湄签证”。
这是中国面向湄公河五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商务人员颁发的特殊签证,令人憧憬未来允许持有人在澜湄六国间自由旅行的“澜湄申根签证”。
如今,慢慢的变多的服装企业关注到德宏乃至云南的人口红利优势,很多企业已经着手或考虑购置土地建设厂房,扎根发展;部分已经在国外设厂的企业,也准备回迁至云南。
放眼全省,随着山东、广东、浙江、福建等地一批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入滇落户,以德宏、保山、红河为中心的沿边地区初步形成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纺织服装产业作为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已初具规模。
截至目前,德宏成功引进上海中昊、雅戈尔、凯喜雅、苏州拉波尼、湖北浩宇等纺织服装头部企业,成功吸纳纽维制衣、爱博纺织、拉波尼、晶苑、华悦、泰盛等一批拟转已转国外的纺织服装企业引流落地德宏,全州引进纺织服装企业从2022年底的17家增加至131家,在省内形成最大体量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基本形成茧丝绸原料加工、纺织、针织、印染、成衣集群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2024年纺织服装、服饰业强劲增长,在新增企业的拉动下,同比增长2.9倍,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个百分点。
2022年,云南全省生产服装1183.35万件。如今,仅德宏一地在2024年就生产服装4814万件,同比增长8.8倍。
同时,德宏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与上海青浦区协作共建产业园区,与江苏、福建等地的15个开发区结对帮扶进行产业园建设,招引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湖北等地企业开发建设“园中园”,实现自主建设、自主招商、自主运营。目前,已建成雅戈尔时尚产业园、边民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产业园、中朔中药材产业园等“园中园”,正在快速推进沪浙沿边轻工产业园、粤商五金机电产业园、晋江仁和纺织科技园、湖北浩宇服饰产业园等“园中园”建设。
如今,德宏正在以瑞丽沿边产业园建设为龙头,大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纺织服装、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加快发展,聚集速度居全国沿边产业园区前列,各县市工业园区从原来的门可罗雀到现在的一房难求,呈现出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可喜局面。
德宏瑞丽口岸是缅甸唯一指定进口纺织品口岸,每年从瑞丽口岸出口的纺织品占昆明关区对缅出口纺织品的80%以上。目前,德宏正快速推进跨境工业园区建设,依托跨境工业园区获取缅甸原产地证明可帮企业逐步降低海外贸易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同时,德宏创新开行重庆—昆明—瑞丽—缅甸木姐—曼德勒—仰光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铁公联运班列;芒市机场开通芒市至缅甸曼德勒、仰光国际航线,国际航空货物运输全面开通,客货吞吐量位居全省机场前四;快速推进木曼铁路、章八公路建设等项目,有序推进章凤口岸、盈江口岸升级和瑞丽口岸、滨江通道开放前期工作;畹町口岸芒满通道获国务院批复同意扩大开放,瑞丽智慧口岸完成升级改造,正在加快建设成为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上拥有中缅输油气管道、中缅铁路、公路、航空、电力、通讯等门类齐全的综合立体门户枢纽。
正如德宏州委书记姜山所说,德宏最大的优势在区位,最根本的出路在开放。要大胆创新,主动作为,重塑新时代沿边开放新优势。
道路曲折往往意味着果实甜美。作为对缅开放第一州、中缅印度洋主通道,这座“因边而兴、因边而活”的城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将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不废江河万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