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由全国推广面积前十大玉米品种想到的(附十大品种介绍)

来源:小九直播平台    发布时间:2025-05-09 00:41:19|浏览人次:1563

  近几天,笔者又仔细查阅了近年来全国推广面积前十的玉米品种审定公告。在种业市场持续不断的发展的当下,优良品种是公司参与市场之间的竞争的核心要素。结合当前的种业市场和生产实际需要,我们对2023年全国推广面积前十玉米品种审定进行整理和分析。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十全十美的品种。每个品种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追求十全十美为目标去用心经营和培育。

  人们常说,“好品种是育出来的,大品种是推出来的”。当前市场上优秀的玉米品种确实众多,它们都具备成为“大品种”的潜质,但截止目前还未能真正成为大品种。这背后的原因可以让我们深入思考。

  其实,一个品种要成为大品种,不仅需要自身具备优良的性状,如综合抗性好、没有致命缺陷、符合当前生产要,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服务来助力推广。

  笔者以为,在当前的种业市场中,好品种加上好服务,才是成为大品种的必要条件。

  所谓好品种,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除了前面提到的综合抗性和适应生产需求外,还包括产量稳定性、品质等方面。而好服务则涵盖了营销服务和技术服务的多个环节。营销服务要做到适销对路、准确的品种定位、严格的质量控制、有效的市场管控,并且要拥有完善的销售经营渠道。技术服务也要到位,为种植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上的支持和指导。

  总之,只有品种和服务双管齐下,才能让更多的玉米品种从优秀走向卓越,成为真正的大品种,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特征特性:黄淮海夏玉米组出苗至成熟101天,比对照郑单958早熟1.3天。幼苗叶鞘紫色,花药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38厘米,穗位高94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果穗筒形,穗长16.6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粗4.8厘米,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硬粒,百粒重32.5克。接种鉴定,抗茎腐病,中抗小斑病、弯孢叶斑病、瘤黑粉病、南方锈病,感穗腐病。籽粒容重798克/升,粗蛋白含量10.57%,粗脂肪含量4.08%,粗淀粉含量72.14%,赖氨酸含量0.33%。

  产量表现:2018-2019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绿色通道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78.4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97%。201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95.5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59%。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5月下旬至6月中旬播种,一般肥力每亩适宜种植密度4500-5000株,高水肥力每亩适宜种植密度5000-5500株。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的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保定市和沧州市的南部及以南地区、陕西省关中灌区、山西省运城市和临汾市、晋城市部分平川地区、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湖北省襄阳地区种植。

  特征特性:东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5天,与郑单958相当。幼苗叶鞘紫色,叶缘绿色,花药淡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96厘米,穗位高105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淡紫到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9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6.9克。接种鉴定,高抗镰孢茎腐病,中抗弯孢叶斑病,感大斑病、丝黑穗病和灰斑病。籽粒容重766克/升,粗蛋白含量10.83%,粗脂肪含量3.40%,粗淀粉含量74.65%,赖氨酸含量0.31%。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02天,与郑单958相当。株高270厘米,穗位高97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穗长17厘米,穗行数14~16行,百粒重33.9克。接种鉴定,中抗弯孢菌叶斑病,感小斑病、大斑病、茎腐病,高感瘤黑粉病、粗缩病和穗腐病。籽粒容重778克/升,粗蛋白含量10.45%,粗脂肪含量3.12%,粗淀粉含量72.70%,赖氨酸含量0.32%。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880.1千克,比对照增产6.3%;201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856.5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8%。2013~2014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84.6千克,比对照增产4.7%;201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2.7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6%。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成株株型半紧凑,总叶片数20-21片;平均株高276厘米左右,穗位97厘米,雄穗分枝数3-6个、花药浅紫到紫色,雌穗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型,粒色黄,品质好。果穗长20厘米左右,果穗粗5.2厘米左右,结实性好,穗行数16行,出籽率88%左右。平均生育期97天与对照郑单958熟期相当。经品质检测:容重740 g/L,粗蛋白含量 9.91 %,粗脂肪 3.21%,粗淀粉 76.67 %。经抗病性鉴定:高抗小斑病,抗穗腐病,中抗大斑病,感茎腐病。

  栽培技术要点:5.15月下旬麦垄套种或麦后6月15日前直播,尽量抢时早播,一般肥力地块种植4000~4500株/亩为宜。5.2科学合理施肥。重施拔节期肥,注意浇好抽雄水和灌浆水。5.3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防治对象主要有草害、粘虫、玉米螟等;注意防治玉米茎腐病。5.4籽粒成熟乳线消失、黑层形成进行机械或人工收获,机械化籽粒直收在成熟后3-5天收获更好。

  特征特性:在东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8天,与郑单958相当。幼苗叶鞘淡紫色,叶片绿色,叶缘淡紫色,花药淡紫色,颖壳淡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96厘米,穗位高120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8.6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9.5克。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参加东华北春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71.1千克,比对照增产7.1%。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16.3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0.5%。

  栽培技术要点:1.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2.适宜播种期4月下旬~5月上旬。3.每亩适宜密度4000株左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山西中晚熟区、内蒙古赤峰和通辽、辽宁中晚熟区(丹东除外)、吉林中晚熟区、陕西延安和河北承德、张家口、唐山地区春播种植。

  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成熟101天,比郑单958晚1天,需有效积温2550℃左右。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带紫色,花药黄绿色,颖壳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59厘米,穗位高99厘米,成株叶片数19~20片。花丝浅紫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8厘米,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4.4克。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中抗玉米螟,感大斑病、小斑病、矮花叶病和弯孢菌叶斑病,高感瘤黑粉病、褐斑病和南方锈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766克/升,粗蛋白含量9.35 %,粗脂肪含量3.76 %,粗淀粉含量73.40%,赖氨酸含量0.31%。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59.0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4.9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5%。

  栽培技术要点: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4000~4500株,注意防治瘤黑粉病,褐斑病、南方锈病重发区慎用。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河南、河北中南部、安徽北部、山西运城地区夏播种植,注意防治瘤黑粉病,褐斑病、南方锈病重发区慎用。

  特征特性:属中熟玉米杂交种,夏播生育期96天左右。幼苗叶鞘紫色,生长势一般,株型紧凑,株高246厘米左右,穗位高110厘米左右,雄穗分枝中等,分枝与主轴夹角小。果穗筒形,有双穗现象,穗轴白色,果穗长16.9厘米,穗行数14-16行,行粒数35个左右。结实性好秃尖轻。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千粒重307克,出籽率88-90%。抗大斑病、小斑病和黑粉病,高抗矮花叶病(0级),感茎腐病(25%),抗倒伏,较耐旱。籽粒粗蛋白质含量9.33%,粗脂肪3.98%,粗淀粉73.02%,赖氨酸0.25%。

  产量表现:1998、1999年参加国家黄淮海夏玉米组区试,其中1998年23个试点平均亩产577.3公斤,比对照掖单19号增产28%,达极显著水平,居首位;1999年24个试点,平均亩产583.9公斤,比对照掖单19号增产15.5%,达极显著水平,居首位。1999年在同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587.1公斤,居首位,29个试点中有27个试点增产2个试点减产,有19个试点位居第一位,在各省均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7%以上。

  栽培技术要点:5月下旬麦垄点种或6月上旬麦收后足墒直播;密度3500株/亩,中上等水肥地4000株/亩,高水肥地4500株/亩为宜;苗期发育较慢,注意增施磷钾肥提苗,重施拔节肥;大喇叭口期防治玉米螟。

  特征特性:山西春播中晚熟玉米区生育期129天左右,比对照先玉335晚2天。幼苗第一叶叶鞘紫色,叶尖端尖到圆形,叶缘紫色。株形半紧凑,总叶片数21片,株高290厘米,穗位105厘米,雄穗主轴与分枝角度中,侧枝姿态中度下弯,一级分枝5~6个,最高位侧枝以上的主轴长25~28厘米,花药黄绿色,颖壳浅绿色,花丝浅粉色。果穗筒型,穗轴粉色,穗长19.8厘米,穗行18行左右,行粒数38粒,籽粒黄色,粒型偏马齿型,籽粒顶端黄色,百粒重35.8克,出籽率87.7%。

  产量表现:2014年、2015年参加山西春播中晚熟玉米区耐密组区域试验,2014年亩产960.6千克,比对照先玉335增产6.5%,2015年亩产898.8千克,比对照先玉335增产7.3%,两年平均亩产929.7千克,比对照增产6.9%。201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885.4千克,比对照增产8.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亩留苗4000~4500株;亩底施硝酸磷肥40千克、追施尿素20千克;注意防治丝黑穗病和茎腐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山西省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西春播中晚熟玉米区种植。

  特征特性:东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 127天,比郑单958熟期早1天。幼苗芽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颖壳浅紫色,花药浅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85cm,穗位高112cm,成株叶片数21片。花丝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9.9cm,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粒色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6.5g。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高抗镰孢茎腐病、抗镰孢穗腐病,中抗丝黑穗病,感灰斑病。籽粒容重760g/L,粗蛋白含量9.9%,粗脂肪含量3.59%,粗淀粉含量74.41%,赖氨酸含量0.35%。

  产量表现:2015 -2016年参加绿色通道东华北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806.8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4%;2016 年生产试验试验,平均亩产781.1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种植,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亩种植密度3800株左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内蒙古赤峰和通辽,山西、辽宁、吉林中晚熟区等东华北春玉米区种植。注意防治灰斑病。

  特征特性:东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5天,比对照郑单958早1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花药浅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80厘米,穗位116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浅紫色,果穗筒型,穗长22厘米,穗粗5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8.9 克。接种鉴定,高抗茎腐病,抗大斑病,感丝黑穗病。籽粒容重754克/升,粗蛋白含量9.57%,粗脂肪含量3.72%,粗淀粉含量73.71%,赖氨酸含量0.35%。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参加中玉科企东华北春玉米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800.2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3.6%;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806.6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2%。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天津、河北、山西不小于10℃活动积温在2650℃以上,适宜种植先玉335、郑单958的东华北春玉米区种植。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特征特性:黄淮海夏玉米组出苗至成熟102.5天,比对照郑单958早熟1.3天。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花药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78厘米,穗位高110厘米,成株叶片数19片。果穗筒形,穗长18.7厘米,穗行数14-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百粒重34.1克。接种鉴定,中抗茎腐病,感穗腐病,感小斑病,感弯孢叶斑病,高感瘤黑粉病。籽粒容重765克/升,粗蛋白含量10.05%,粗脂肪含量4.01%,粗淀粉含量73.25%,赖氨酸含量0.30%。

  产量表现:2019-2020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联合体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90.0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2%。202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8.1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3%。

  栽培技术要点:黄淮海夏玉米6月上中旬播种,中高水肥地块种植,适宜种植密度4000-4500株/亩。注意防治瘤黑粉病、穗腐病、小斑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保定市和沧州市的南部及以南地区、陕西省关中灌区、山西省运城市和临汾市、晋城市部分平川地区、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湖北省襄阳地区夏播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