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接二连三 产业兴农 ——铜仁市碧江区鲜食玉米产业成长记

来源:小九直播平台    发布时间:2024-10-08 23:31:23|浏览人次:1563

  7月中旬,铜仁市碧江区2000亩鲜食玉米不但迎来了大丰收,还卖了个好价钱。这与碧江区灯塔街道马岩村贵州晶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紧密关联。该公司花费4个多月时间建设的鲜食玉米加工生产线大获成功,加工之后的鲜食玉米,以一棒2元的价格批发给线下商超,供不应求。

  一算丰收账,种植户们惊喜发现,鲜食玉米亩产值比普通玉米高出近三倍。“早知道价格这么好,当初就多种点了。”这是碧江区鲜食玉米培养种植大户和种植合作社的共同心声。

  小玉米,大产业。接过传统玉米的接力棒,鲜食玉米链式发展,从优质农产品到热销商品,既守护粮食安全,又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这是碧江区乡村产业兴农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每天,一车车鲜食玉米运到同处马岩村的贵州晶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鲜食玉米加工车间,历经原料处理和深加工等环节,真空包装的鲜食玉米新鲜出炉。

  贵州晶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昌洪介绍,工厂一天能加工3万棒玉米,满产可满足5000亩鲜食玉米的加工需求。当地200多名农民从事鲜食玉米培养种植管护、采收、加工等工作,人均工资收入5000元左右。

  今年初,刘昌洪有意建一条鲜食玉米加工生产线,提升玉米培养种植附加值,让乡亲们腰包更鼓,这与碧江区农业农村局的产业规划不谋而合。

  多次实地调研之后,依托贵州晶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现有厂房资源,碧江区农业农村局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建设全区首条鲜食玉米加工生产线,以及配套购买冷藏运输车、秸秆收割机和青贮饲料打包机。

  该鲜食玉米加工生产线包含鲜玉米剥皮、切头切尾、清洗、真空包装、高温度高压力灭菌等设备。真空包装的鲜食玉米极大延长了贮存周期,解决了鲜食玉米不耐贮存这一难题,还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错峰销售。

  碧江区蔬菜技术推广与发展中心主任刘伟介绍,碧江区鲜食玉米培养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产量约2000吨,正迈向产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发展,种植主体通过零售批发和网络直播带货销售,同时探索“秸秆喂羊、羊粪还田”的循环经济模式。

  从试水鲜食玉米种植到循环产业种植基地呼之欲出,刘昌洪带动更多乡亲致富增收的劲头更足了,正计划开发多元化鲜食玉米产品。

  离开灯塔社区,记者来到和平乡龙鱼村,一个标准化设施农业产业基地映入眼帘。这里既是贵州华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蔬菜示范种植基地,也是碧江区鲜食玉米栽培等各类新技术大比武的“擂台”。

  贵州华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铜仁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肤色黝黑的公司负责人王孝利老家是河北省张家口市。现代园艺专业毕业的他,2013年以来一直扎根龙鱼村,在碧江区农业农村局与和平乡支持下,发挥专业所长发展设施蔬菜种植。

  今年年初,按照“错季育苗、错时移栽、错峰上市”思路,碧江区在漾头镇、和平乡、坝黄镇等低海拔区域,率先启动了鲜食玉米育苗移栽工作,龙鱼村就是这里面的样板之一。

  “2月10日开始育苗,3月10日移栽到示范田,6月2日,最早一批早熟鲜食玉米顺利上市。”今年,王孝利在100亩示范田里,尝试“大棚+地膜+滴管”栽培模式种植鲜食玉米,迎来鲜食玉米大丰收,种植首年即实现亩产突破3000斤。

  鲜食玉米种法与传统玉米大不相同,科技含量高。“良种遇上良法,明年产量更高。”作为碧江区科技特派员,王孝利深有感触。

  “王老板基地种的这个‘洋苞谷’不得了,产量高价格好,等我学好技术,明年把自己的7亩地也种上。”正在基地劳作的62岁龙鱼村村民杨桂岭说,他与玉米打了一辈子交道,从未想到玉米会比水果还贵。

  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心动,杨桂岭这位“老把式”的经历变化,也是碧江区科技赋能鲜食玉米优质高产的一个生动缩影。

  龙鱼村只是起点,科学技术创新的春风吹拂碧江区鲜食玉米种植区,“大棚+地膜+滴管”栽培模式等新技术已开始大规模推广。

  当和美乡村欣欣向荣的景象,被原汁原味记录在短视频中,很多人的“乡愁”被唤醒了。

  和平乡陈家寨村回乡创业者莫志林带领的团队,入选铜仁市“名家工作室”,最佳战绩是孵化出粉丝数量突破千万的短视频平台账号。眼下,通过直播带货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成为团队竞逐的新赛道。

  与传统玉米相比,鲜食玉米兼具甜、糯、嫩、香等优势,并且营养成分多样,深受消费者喜爱。借助手机新农具,碧江区鲜食玉米插上“云翅膀”,“飞向”全国各地。

  莫志林坦言,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日新月异,只要产业有前景,许多年轻人都愿意返回家乡。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碧江区以鲜食玉米生产示范基地为支点,撬动全产业链条加速形成。目前,全区种植鲜食玉米2000亩左右,建成加工生产线条,农户和合作社等主体种植效益得到非常明显提升,单季平均亩产值稳定在5000元左右。

  在和平乡当地的农户、合作社负责人、乡土人才眼中,和平乡党委书记张妮娅就是一个“知心大姐”,产业发展有什么需要,她第一时间想办法解决。

  “用好莫志林团队这样的自媒体行业翘楚,发展农村电商经济,助力鲜食玉米‘接二连三’。”张妮娅思路清晰,下一步计划将鲜食玉米等特色产业与乡村旅游、科普研学等相结合,将山环水绕的和平乡打造成农文旅融合新高地。

  玉米曾是贵州各地群众心中的家乡风味,滋养了一代代人。在碧江区,鲜食玉米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生机与活力,变成“甜味十足”的致富产业。(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记者 向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