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8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所长、北京市粮食作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王荣焕研究员带领团队到大兴区青云店镇垡上村调研夏播玉米生产并进行技术指导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有15个研究所(中心),玉米研究所成立于1997年,建所之初全所职工努力克服人员少、资金不足、条件差等各种困难,以“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坚韧和执着,慢慢地增加科研基本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地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20余年来,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的建设发展之路、由弱到强的科学技术创新之路,为新时期农业科研院所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玉米是我国面积、总产量和种业市值均最大的粮食作物,虽然我国玉米总产量逐年增加,但每年仍需大量进口。为了打破“洋品种”垄断,更好推动我们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发展,1997年北京农林科学院成立了玉米研究所(原玉米研究中心)。研究所成立之初,全所仅有7名职工、8万元启动经费、9间办公及实验室用房、4亩临时试验地,育种工作条件艰苦。面对“一穷二白”的困难局面,全所职工不怕难、不退缩,创造条件,迎难而上。经费不足就想办法借钱买设备;没固定的育种基地就临时租地;缺少种质资源,就动员职工多方寻找,连喂鸽子的玉米粒也拿回来作为种质材料研究。经过艰苦努力,2000年自主创新选育的“京科2号”“京早13号”两个品种通过了北京市审定,开始在京郊大面积示范推广,研究所第一次实现了自我造血,走上了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道路。目前,研究所已发展成为拥有在编职工72人、聘用职工70人、实习学生40人,固定资产1.25亿元,仪器设施1446台(套),实验室及办公用房3000余平方米,在北京、海南、河南等地建有9个稳定科研育种基地,鉴定示范点遍布全国的一流玉米研发团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人才是第一资源。研究所成立后,从始至终坚持把人才培养贯穿于科研生产全过程,注重与岗位任务相结合、与核心技术攻关和破解“卡脖子”难题相结合,努力打造一支属于自身个人的“玉米团队”,首席科学家赵久然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玉米团长”。近十年来,研究所先后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招聘博士研究生18人、硕士研究生10人,培养出了一大批在玉米育种、分子检测、栽培生理、示范推广、科技服务等领域独当一面的专家人才。全所现有高级职称35人、博士28人、硕士20人、党员59人,先后涌现出“全国杰出专业方面技术人才”“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北京学者”“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等一批高层次人才,为玉米研发注入了活力。
向下扎根育良种。研究所秉承“科技育种、兴农报国”信念,紧紧围绕“育良种”的主责主业,坚持一个团队一辈子扎在一个地方干好育种一件事。在实践中,全所牢记“四个面向”,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紧紧围绕粮食安全、种业“卡脖子”、乡村振兴等问题,加快玉米育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长期育种实践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五位一体”“同群优系聚合”等玉米品种选育技术,探索出了工程化、规模化育种新路径。先后培育出了“京科968”“京农科728”等一大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明星品种。近年来,相继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及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20多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200多项。
向上生长抓鉴定。迈入21世纪,针对我国玉米品种数量飞速增加,种子出现“一品多名、一名多品”及套牌侵权等现象,研究所积极开展科研攻关,解决玉米品种身份鉴定问题。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从蜜蜂研究中获得启发,将同工酶生化技术鉴定蜜蜂的方法运用到玉米种子鉴别中,开启了玉米品种分子指纹鉴别判定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工作。2000年,开始研发基于SSR分子标记的玉米DNA指纹鉴别判定技术。2005年,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并建立了快速、准确、稳定的检测技术体系,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标准DNA指纹库构建,实现了“理论技术化,技术标准化”。为使技术更好地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2010年成立北京玉米种子检测中心,2011年获得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合格证书,检测工作迈上新台阶。目前,已建成全球数量最大玉米标准DNA指纹库,为10万多个品种样品构建了具有唯一性的“分子身份证”,几乎涵盖当前我国所有玉米品种。指纹库建成后,先后为农业农村部、省级品种管理部门、科研单位、种子企业等累计检测样品10万多份次,获得农业农村部、高级人民法院等多项资质认证,为全国玉米品种审定、品种权保护、监督抽查、维权打假、司法鉴定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良种只有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多年来,研究所坚持科学技术创新服务“三农”,积极开展良种良法产业化示范推广和种植合作,为服务京郊、京津冀和国家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选育并通过国家审定玉米品种200多个,其中,6个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导品种,累计推广种植4亿亩以上、增产粮食200多亿公斤,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培育的鲜食玉米品种“京科糯2000”已经走出国门,成为越南、韩国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主导品种,该品种是我国种植范围最广、面积最大的鲜食玉米品种,也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外通过审定的玉米品种,成为中国鲜食玉米品种的“里程碑”。与此同时,研究所积极探索科企合作新模式,创建“1+N”科企联合体,通过品种转让、技术合作、科研合作等多种科企合作方式来进行品种开发,实现了产学研的良性互动。通过实施科企合作,自主创新选育的玉米品种基本全部实现了转化应用,并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其中,与中国种子集团、德农种业、山东登海种业、山西屯玉种业、北京顺鑫农科种业、安徽丰大种业等国内骨干种子企业组建了“京科968科企联合体”;与安徽丰大种业、北京顺鑫农科种业、德农种业、现代种业等国内骨干种子企业组建了“京科121-999玉米联合体”。同时,与荃银高科种业、隆平高科、联创种业、华西种业、金色丰度种业、山西诚信种业等数十家骨干企业积极开展科企合作。玉米研究所选育的15个玉米品种经有专业资质的机构评估作价4250万元,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国有资产占股的25%形式入资北京顺鑫农科种业,通过成果转化进一步反哺科研,形成了良性循环。
20多年来,研究所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第一个任务,教育引导职工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针对国内国际形势,及时开展政策解读和形势教育,引导广大科研人员涵养家国情怀,强化职责使命。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推动我们国家种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开展攻关研究、推进成果转化,为“中国碗装中国粮”作出应有贡献。针对科研人员学历高、思想活跃、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的实际,研究所党支部通过推送“学习日签”、落实“第一议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持续深入学习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科技报国的思想根基。
2024年9月22日,在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指导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举办了以“农业科学技术,京彩绽放”为主题的首届“农科开放日”活动。在科普市集环节,玉米研究所展示了自主创新选育的特色鲜食玉米新品种,并安排了现场品尝、特色品种宣传推介及与市民公众深入互动等,现场品尝环节“农科糯 336” 玉米深受欢迎与好评。
党支部活动深入田间地头、实验基地,沾泥土、带露珠,强化党员初心使命;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过政治生日、亮身份等活动,增强党员意识;走进党史馆、中关村论坛展览等开展沉浸式党性教育,悟初心、践使命、强担当。结合党支部换届,优化委员设置,配强支部班子,建强支部堡垒;围绕中心工作,合理划分党小组,在科技公司成立种业公司党小组,成立南繁基地临时党小组。书记、支委率先垂范,广大党员在科研攻关、难题解决、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在前做表率,让党旗始终在科研生产一线高高飘扬。研究所首席专家赵久然先后获得“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员”“北京市优秀员”等荣誉称号,连续两届当选北京市党代会代表;研究所获得“全国农业先进集体”“北京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从近乎“零”起步的研究所,到集玉米种质创制、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种子分子检测技术探讨研究与应用等于一体的科研单位,从起早贪黑、顶风冒雨深入田间育种,到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攻克难关,在科研育种、分子检测、科技推广等方面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玉米研究所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创业史、接续奋斗史。实践证明,在科研创新和院所发展上,只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惧艰苦条件,直面各种风险考验,才能攻克一个个难关,实现人生价值,成就辉煌事业。
种业竞争的本质是科学技术创新竞争,种业振兴的实质是要提升育种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玉米研究所在发展过程中瞄准国际科技和学术前沿,着眼技术创新,勇攀科学高峰,产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成果,为提高育种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提升了引领现代玉米种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种业创新重在实用、难在创新。种业创新只有坚持以“三农”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才可能正真的保证科研方向不偏目标不移,才能实现持续创新引领,研发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围绕“四个面向”,开展种业科学技术创新,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离不开一支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强的科研人才队伍。研究所贯彻人才至上理念,通过内培外引人才,全方位提升了研究所整体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农业科研人才,为农业科研人才营造安心舒心静心、识才爱才用才的软环境,才能吸引和鼓励更多人才投身农业科研,让有志于从事育种的青年人才安心科研,愿意把毕生精力投入育种事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培育出更多更好的新技术、新品种,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
根深才能叶茂,党的领导是科研事业发展的主心骨和定盘星。要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建引领,以扎实的党建工作为科研赋能。实践证明,只有推动党建与科研工作深层次地融合,同向聚合、同频共振,把科研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堵点”作为党建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找准定位、把握关键、精准发力,才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永葆科研事业绿树常青。
把轨基因玉米澄清科普一下,省得一些二百五乱说,扰乱居民消费,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促使中国种业健康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