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

2024年昆明市特色农业生产亮点纷呈

来源:小九直播平台    发布时间:2025-04-01 19:21:20|浏览人次:1563

  2024年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开展玉米单产提升模式攻关,开展玉米增密种植试验、适宜品种筛选、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探索,各项试验示范捷报频传,禄劝县550亩示范项目亩产853.69公斤,寻甸县凤合镇玉米增密种植5000株/亩处理亩产1103.65公斤,寻甸县水肥一体化示范项目亩产1088.55公斤,与近几年全省的高产水平持平,为进一步挖掘玉米增产潜力,推动全市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做好了技术储备。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粮作所采用禄劝县收集的2个地方老品种高粱种质资源,通过系谱法经过连续4代筛选,选育出两个具备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能力的新品系,定名为昆红高粱1号、昆白高粱1号。2024年,在全省7个点开展区域试验,并同步委托第三方进行抗性、DUS、品质、转基因检测。

  为加强油菜新品种推广,提高产量和效益,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粮作所在禄劝县屏山街道发明村委会高发村,建立510亩的市级示范基地,推广核优5号,通过实地测产,示范区平均亩产339.3公斤,按市场行情报价7元/公斤计,亩产值达2371.5元。

  为加强鲜食玉米新品种推广,提高产量和效益,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园林园艺所在宜良基地和阳宗示范基地,建立300亩的市级示范基地,推广鲜食甜玉米品种SBS902,利用昆明市农业主推技术《特色鲜食玉米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种植管理,通过实地测产,示范区产量1764.17kg/亩,较对照单产提升150.32kg/亩,增幅达9.3%;按照采收季节当地收购价4.2元/kg计算,亩均增收631.3元。鲜食甜玉米(SBS902)单产和效益提升显著。

  示范推广首届中国昆明国际鲜食玉米品种展示会专家推荐品种珠贝20,糖度达18以上(普通品种糖度13-15)。示范推广面积450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2000亩。全市新增推广面积10518亩,增速116.4%;全年市场均价6.5元/kg,较普通品种增106.3%。特色鲜食甜玉米(珠贝20)得以快速推广。

  特色白菜品种紫裔白菜种植实现亩均收益10255.5元。目前,在全市推广种植紫裔白菜6238亩,实现亩产8128.5kg,市场均价2.65元/kg,亩均产值达21540.5元,单品销售总额达1.34亿元。

  推广种植特色蔬菜品种皱皮羽衣甘蓝和羽衣甘蓝3358亩,全年可采收25-30次,每次采收258kg/亩,亩均产量6966kg/亩,全年市场均价25-28元/kg,创特色新品蔬菜亩均产值新高,亩均产值可达17.4-19.5万元,成为带动种植户增收致富的新贵品种。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园林园艺所技术支持云南锦科花卉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开展切花月季品种选育,筛选切花品种“拾季”创花枝产量纪录,实现200-240枝/平方,该品种2022年12月29日取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权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2023年开始市场化转化推广。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产品加工课题组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一种玫瑰花果香茶的制备方法”,该专利的成功申报,为我市特色农产品玫瑰花与茶叶的融合加工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与加工技术方法,对产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与社会影响力。

  由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石林县经济作物站共同选育的4个人参果新品种“石艳香2号”、“石紫香”、“金怡香”及“金艳香”,于2024年10月22日通过由云南省种子管理站组织专家进行品种鉴定,2024年12月11日获得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证书。“石艳香2号”成为云南省的主栽品种,全省年种植培养面积超过40万亩。“石紫香”主要推广到甘肃、宁夏等省外,种植培养面积3.6万亩以上。“金怡香”、“金艳香”2个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高抗等特点,推广应用前景好。本次选育工作,开创了自主选育人参果新品种的先河,为人参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4年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小果种、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在东川区、富民县等区域发展特色果种无花果种植,实现海拔900-1300米区域6月-12月鲜果上市;海拔400-1300米的干热河谷区域,成熟期比全国其他主产区普遍提早30-60天,鲜果采摘期延长30-90天,可实现当年6月至翌年1月均有鲜果陆续供应市场。无花果定植当年即可结果,3-5年进入盛产期,亩产鲜果达1.5-3吨,每亩纯收入可达1.8万元以上。2024年完成编撰《云南无花果高效栽培技术》,为逐步扩大无花果种植技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昆明市农科院草莓团队制定的《草莓病虫害防控作业规程》于2024年4月15日正式实施,团队在全市乃至全省草莓主产区进行宣贯30次以上,作业规程在草莓主产区应用覆盖率87.5%以上,核心技术的应用促进草莓生产端农药施用次数减少35%以上,鲜果商品果率提高10%以上,亩节本增效800-1000元。《草莓病虫害防控作业规程》的贯彻实施,推动了草莓产业的提质增效。

  2024年由昆明市农科院承担的“矮化密植苹果树整形修剪作业规程”项目完成终审,该技术的应用可使苹果亩均产量达1935.5kg,亩均产值达16738.3万元,在果树整个生命周期中可延长结果年限,相比常规技术操作,实现商品率增加10.7%,亩产值经济效益增加30.7%。

  2024年4月,首个由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云南农业大学共同建设“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在寻甸县挂牌成立。科技服务站围绕寻甸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工作重点,重点服务附子、重楼、云木香等品种,以中药材品种化和品质化为服务方向,通过“产学研用”,开展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良种种植规范化、药企和药农种植技术提升等工作,形成“一个专家团队、一个企业、一个药材、一个繁育基地、一个示范基地”的“五个一”服务工程,充分的发挥科技服务功能及科研成果转化及落地,促进寻甸县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及产业振兴乡村。

  2024年8月,云南省首个以中药材为主要方向的“云岭农科小院”在西山区挂牌,主要以“林下中药材生态复合种植研究及繁育技术探讨研究”为建设方向,围绕滇黄精等中药材的种植和加工展开深入研究,帮企业进行技术创新。2024年11月,第二个“云岭农科小院”在东川区红土地镇挂牌成立,主要开展云木香、云当归、雪上一枝蒿等道地药材的良种选育、繁育和规范化栽培技术探讨研究示范及推广。两个小院的建成为全省中药材专家团队及“院政企”合作搭建了良好的科学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共同促进昆明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黄芪在富民县表现出良好的适生性,在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技术上的支持下,现已建成云南省顶级规模的黄芪种植示范基地,并取得了“云黄芪”绿色产品认证。2024年经现场测产,每亩黄芪根鲜重达856.94kg,每亩产值高达9426.34元,经济效益显著;其黄芪甲苷含量为0.333%、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0.052%,这两种物质的含量分别是《中国药典》规定值的4.16倍和2.6倍,药用价值极高。

  寻甸县重点发展中药材产业,成功申报云南农业大学梁艳丽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开展以续断为主的选育、规范化等研究工作,提升中药材种植水平,提升产品质量。成功选育续断良种“滇续1号”,其川续断皂苷Ⅵ含量达到10.0%,为药典标准(2%)的5倍,并建立良种繁育基地25亩。同时,围绕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环节开展科学研究及科技服务,使续断的品质产量明显提升。2024年,寻甸县续断种植培养面积16698亩,农业产值19060.6万元,亩产干续断达到376.9公斤,上榜2024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禄劝县全力发展中药材产业,2023年成立昆明市第一个滇重楼专家工作站——“云南(昆明)徐福荣禄劝道地滇重楼产业专家工作站”。目前已筛选出性状稳定、抗病、高产的“彝道一号”,并建立滇重楼优良品种种植区;摸索出处理滇重楼种子的育苗方法,发芽率达到90%以上;筛选出优质多芽滇重楼品种,并创新分芽种植、无须育苗技术,2年皂苷含量就能达到国家药典标准,比传统种植缩短周期3年。2024年禄劝县滇重楼种植培养面积5446亩,农业产值高达26598.0万元,成为禄劝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禄劝县轿子雪山天麻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被评为第五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产出的天麻远近闻名,备受市场青睐。2024年1月对禄劝县转龙镇种植的林下天麻测产结果为:滇乌麻2号亩产量2245.38公斤、亩产值32.56万元;翡翠麻1号亩产量1920公斤、亩产值21.72万元。产自轿子雪山林下种植的天麻其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含量达到0.39%,是药典标准的1.56倍;巴利森苷系列化合物总和达1.74%,支链淀粉平均占比达到92.75%,多糖含量达到18.43%,各项指标远超国内其他产区的天麻。滇乌麻2号、翡翠麻1号由云南农业大学培育而成,并获品种审定,这是天麻在中国有栽培历史以来,第一批命名的天麻品种。2024年禄劝县天麻种植培养面积3518亩,农业产值高达25010.0万元,在天麻繁育技术、栽培管理、产品的质量及产量等方面均遥遥领先。

  冰球子属于兰科植物云南独蒜兰的假鳞茎,假鳞茎可以入药,药用价值较高,有解毒行瘀、杀虫消痈、消肿散结的功效。东川区红土地镇银水箐村和炭房村是目前昆明市最大的冰球子种植基地,从2019年开始种植,经过5年的试验种植,2024年10月迎来丰产期。通过专家现场实测,冰球子鲜球亩产量达1889公斤。全国每年鲜货需求量达5000吨,每亩产值可高达30万元,是名副其实的“金球子”。

  2024年全市茶叶种植培养面积稳定在2.36万亩,产量0.095万吨;农业产值0.9亿元,同比增长13.21%;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0.46亿元,同比增长85.55%;批发零售销售额77.35亿元,同比增长4.42%;全产业链产值98.71亿元,同比增长14.92%。茶叶有机、绿色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有序推进,形成了“宝洪茶”、“十里香”等知名品牌,昆明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获得2024年云南省茶产业绿色发展政策支持资金133万元。

  2024年全市烤烟收购上等烟比例73.01%,均价37.99元/kg,烟农收入27.45亿元,户均收入7.34万元,亩均产值5153元,烟叶税收6.04亿元,各项指标保持全省领先,创造了“上等烟比例、均价、烟农收入、户均收入、亩均产值、政府税收”六个历史新高。

  大力推进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连片面积山区不低于50亩,坝区不低于100亩;全市烟叶生产重点环节机械化作业比例提高到56%以上;面源污染治理、烟叶可持续发展(STP)项目、蚜茧蜂100%覆盖;生物质、电能等清洁能源烘烤比例在62%以上;石林县、安宁市100%绿色清洁能源烘烤,构建绿色烟草农业体系。

  推进天然橡胶交易买卖平台升级优化项目和天然橡胶质量检验、割胶等技术培养和训练项目建设。2024年,磨憨镇天然橡胶种植培养面积12.78万亩,与上年持平;产量1.17万吨,同比增长131.92%;农业产值1.736亿元,同比增长255.59%。

  打造中国昆明国际咖啡产业园区,催生咖啡产品消费新业态,促进咖啡加工公司集群融合发展。推进云南农垦咖啡有限公司改造升级、云南咖果咖啡有限公司精品咖啡产业融合综合服务平台2个项目建设,云南农垦咖啡有限公司、云南融创实业有限公司分别获得云南省咖啡产业绿色发展支持资金94万元、46万元。

  为掌握我市肉用能繁母牛品种、数量、分布以及饲养主体,昆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统一方案、统一培训、统一标准、统一编号、统一时间”“五统一”方式开展调研,饲养主体以农户散养为主,占比98.95%;品种以西门塔尔高代杂交牛为主,占比90.82%;全市共有12月龄以上符合种用的母牛15.73万头。

  昆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立足“土”资源,突出“特”优势,延伸“产”链条,将《云南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中原产地为昆明市的云南麻鸭、圭山山羊2个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实现“应保尽保”。引进天府农华麻羽肉鸭开展云南麻鸭杂交利用试验,擦亮“宜良烧鸭”名片;在富民县指导建成云南白鹅省级异地保种场,引进莱茵鹅、四川白鹅开展云南鹅杂交利用试验,推进富民县罗免镇(鹅)产业强镇建设;以圭山山羊为素材,开展新圭山奶山羊新品种培育,推动石林县将圭山山羊产业作为特色产业来发展。

  为保障饲草供应,昆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拓展饲草种植空间,推广良种良法,提升饲草品质,探索饲草种植新模式,用好用足饲草支持政策,促进饲草生产,推广秸秆氨化技术,推进“秸秆变肉”,打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堵点,实现种养循环。利用季节性闲田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轮作或套种饲草30多万亩。

  昆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持续加强市级和县级兽医实验室建设和人员培训,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动物疫病监测预警能力持续加强。2024年8月,昆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石林、宜良两县动物疫控中心共3家单位被确定为“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

  昆明市坚持以种畜场、奶牛场为重点,全方面开展牛羊布病监测净化,全覆盖昆明辖区奶牛场。2024年昆明市在全省率先实践牛羊布病区域化管理,以牛羊布病非免疫区域净化为策略,坚持“一县一方案”和“一场一策”,推进布病区域净化和管理,切实落实“人病兽防、关口前移”,为推动我市牛羊产业健康发展、打造牛羊产品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坚强保障。

  建成疫病净化(创建)场和无疫小区11个,2024年,昆明市新增动物疫病净化(创建)场5个,占全省新增数量的17.2%。全市建成国家级无非洲猪瘟小区2个;建成动物疫病净化(创建)场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7个。

  昆明市以云南省寻甸肉牛产业科技特派团项目为抓手,在寻甸县32个次乡镇、71家次规模养殖场(户)、1个肉牛交易市场、1个屠宰场随机采集1787份全血和粪便样品,全面系统筛查了肉牛常见的5个类型18个种类的寄生虫病,研究提出针对不一样寄生虫病的治疗方案,指导养殖场(户)科学合理用药。

  全市共在富民、石林、宜良、禄劝、寻甸等10个县(市)区的50个乡镇成立了52个动物防疫专业合作社,其中:富民、石林、寻甸3县整县推进,建立以县级联社带动乡镇分社一起发展的合作社运营模式,探索政府购买公益性兽医社会化服务机制,着力提升全市兽医社会化服务水平。

  寻甸县有6个肉牛和2个肉羊养殖企业被列为国家肉牛肉羊监测点,2024年昆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因地制宜,分类强化指导8个监测点种植全株青贮玉米450余亩;推广全株青贮玉米制作青贮饲料3.28万吨;推广农作物秸秆(玉米秸秆、稻草秸秆)利用0.24万吨;着力推广犊牛培育技术、能繁母牛一年产一胎技术。2024年末,6个肉牛监测点存栏4192头,出栏2377头;2个肉羊监测点存栏2345只、出栏1097只。

  制定云南省区域标准《滇池高背鲫保育作业规程》,建立一套科学、可操作的滇池高背鲫人工繁殖技术规程,指导规模化生产实践,实现了滇池高背鲫鱼繁殖、养殖有标可依。开展滇池高背鲫种质资源保护,提高滇池高背鲫保育技术,提高了滇池高背鲫繁育能力和亲本保有能力,增强了滇池高背鲫保育能力。开展滇池高背鲫增殖放流,促进滇池高背鲫种群在滇池恢复,增加滇池生物多样性,促进滇池水ECO稳定性。公益性向寻甸县、西山区等县区发放鱼苗,提升农户开展稻田养鱼积极性,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滇池高背鲫增殖放流和公益性发放鱼苗共240余万尾。

  聚力于银白鱼保育工作,突破银白鱼孵化技术,提高了银白鱼繁育能力和亲本保有能力,增强了银白鱼种质资源保育能力。开展银白鱼增殖放流活动,促进银白鱼种群在滇池恢复,丰富滇池生物多样性,促进滇池水生态修复。制定昆明市区域标准《滇池鱼类 银白鱼增殖放流技术规范》(预计2025年1月正式对外发布),将是滇池土著鱼第一个增殖放流标准,为制定其他土著鱼类相关区域标准打下基础。

  五华区内多家企业使用高密度养鱼技术,实现同一个养殖水体中密集养殖大量的鱼类,提高了有效养殖效率,拓宽了群众增收的渠道,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以云南渔菜农业有限公司为依托,探索以虫治虫、益菌抑菌、以草控草等生物防治种养技术,实现自然生态自循环、基地年耗水量只有传统农业种植的5%,废水废物零排放。

  石林县2家企业未来的发展棘胸蛙养殖,养殖规模达800万只。石林县2家企业未来的发展雨生红球藻养殖,光生物反应器养殖水容量2483立方米,2024年实现生产5%虾青素含量藻粉363吨,产值11857万元。特色水产养殖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推动了昆明乡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