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在主题教育中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聚力“特色兴农”建支柱,紧扣农民增收主线,因地制宜兴产业,科技赋能提效益,快速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为打造特色农业强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基础。12月6日,2023云南(德宏)鲜食玉米产销对接大会在芒市成功举办,德宏州被授予“中国冬季鲜食玉米之乡”称号。
德宏紧紧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三大经济”部署,聚力“特色兴农、开放兴边、彰文兴旅”建支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打响农民增收攻坚战。
组织领导坚强有力。成立州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促农增收工作专班,坚持每月一调度,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围绕企业迫切地需要解决的生产许可证办理、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备案、原料供应等三个主体问题提供“保姆式”全程服务。
明确目标重点突破。制定了一系列方案和措施,紧扣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主线,把鲜食玉米产业作为做强做大重点特色产业突破口,明确2025年种植培养面积扩大到25万亩以上,实现产值11.25亿元,群众收入7亿元以上。
推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促农增收、乡村治理、乡村建设有机融合,千方百计让群众腰包鼓起来,幸福感强起来。2023年全州鲜食玉米培养种植面积23.08万亩,总产量26万吨,产值10.062亿元,群众增收6.14亿元,主产的黄白粒鲜食玉米占全国冬季市场份额80%以上。
德宏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健全机制、压实责任,做好补链延链强链文章,助推全产业链发展。
深入调研找症结。受市场价格波动,每年12月份和次年5月份两次价格低迷期,每吨玉米价格降至1000元至2000元,种植农户收入较低。针对产业综合效益提升难和部分群众种植信心不足问题,州委主要领导领题调研,将鲜食玉米种植纳入党政班子调研方案,作为县处级领导调研主题,9月以来共开展实地调研12次,发现问题5个,现场解决问题2个。
筑巢引凤解难题。成立州“绿色食品牌”招商引资专班精准破题,通过精心编制招商项目、制作专题宣传片,引进陇川云上良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上海庞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芒市分公司两家鲜食玉米加工企业,加工速冻玉米粒、软包装罐头玉米棒等产品,实现鲜食玉米加工的“零突破”,既为剩余残次品和价格低迷期产品销售找到出路,又使农户增收1000万元。
利益联结促增收。成立“德宏州鲜食玉米协会”,组建16家专业合作社,健全“协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为鲜食玉米产业组织化和规模化发展打牢基础。截至目前,芒市鲜食玉米种植培养面积突破15万亩,产值超6亿元,发展成为全国冬季最大的双色鲜食玉米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大连、上海、北京、武汉等地。通过发展鲜食玉米产业,芒市坝区群众收入大幅度的增加,生活有效改善。如风平镇芒赛村农户莫二团英通过流转土地种植25亩鲜食玉米,今年实现纯收入10万余元。
德宏坚持目标导向,全方位做好服务保障,以科技为支撑提升核心竞争力,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根基。
做优服务强保障。在主题教育中深化党员干部“进村下田”行动,州级领导和涉农部门带头开展调研,选派农机、农技、科技、植保、环保、养殖等专家和科研人员,组成科技服务团,建立技术服务点,采取现场指导、集中培训、异地观摩、信息指导多种形式开展服务,有效解决困扰群众的良种选择、病虫害防治、科学管理等技术难题。今年9月以来,全州共派出专家科学技术人员1846人次,深入开展服务1.8万人次。
科技赋能强动力。持续抓好品种更新换代,筛选品质更好、产量更高、抗性更强的新品种,持续优化鲜食玉米品种结构,初步形成早、中、晚相结合的品种结构,销售时间由过去的60多天延长到200多天。精准抓好集成技术应用,缩短大田管理时间、改善生产条件、保证产品的质量,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抓好种植梯度调整,实现“错峰”上市,主动应对市场波动,提升产品竞争力。
电子商务促发展。组织召开鲜食玉米产销对接大会,搭建交流互动平台、提供供销渠道,24家企业签约意向性金额51.17亿元。积极将电子商务与鲜食玉米产业相结合,逐步成型线上线下同频发力营销新体系,有效解决传统农产品销售中信息不对称、中间环节多、销售渠道窄等问题。盈江县坚持“线上线下两翼齐飞”的销售思路,在采摘3小时内实现统一冷藏、分拣、包装,并通过冷链物流供应内地市场。同时,以产地直供、“达人”带货等方式,让鲜食玉米直接送达千家万户。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